(因 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整理幾年前的法國自助旅行紀錄,再度神遊法國!)

法國自助旅行Day3-1
旅行日期:2018/05/04
旅行地點:巴黎蒙馬特區(聖心堂、帖特廣場、愛牆、紅磨坊)

藍5-14.jpg

巴黎蒙馬特區 Montmartre

位於法國巴黎市的一座130公尺高的山丘。蒙馬特高地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白色圓頂的聖心堂、蒙馬特美術館、小丘廣場(Place duTertre)、紅磨坊(Moulin Rouge)、狡兔酒館(Le lapin agile)、達利美術館、和愛牆等。 名稱的由來:(維基百科)地名學中的「蒙斯馬蒂斯」(Mons Martis,意為「戰神的山丘」)在墨洛溫王朝時代仍然存在,這個名稱在基督化後變成蒙馬特,象徵烈士之山,為了紀念勝丹尼斯於250年左右在這座山上被處死。聖丹尼斯是巴黎主教也是法國的主保聖人。

 

來到法國的第二天,想先熟悉巴黎地鐵及各景點地理位置,畢竟要在法國待上一個月且一半時間都在巴黎,所以並不急著先走熱門景點,在法國的第一個行程就是選擇前往蒙馬特區的聖心堂,俯瞰一望無際的巴黎視野。

今天的早餐就是昨天在附近超市買的一些牛角麵包、沙拉、蛋以及從台灣帶來的掛耳式咖啡。住的房間外有個小廚房方便料理一些簡單食材,順便也把中餐料理完放入悶燒罐,省下不少餐費。從位於巴黎13區的住處先搭乘14號地鐵再到Châtelet站再轉搭4線在 Barbès - Rochechouart站下車。

※夏特雷站(法語:Châtelet)是法國巴黎地鐵1471114號線的換乘站,位於巴黎第一區巴黎第四區的交界處。是巴黎最繁忙的地下鐵路車站之一。

投影片2.JPG

我們選擇在Barbès - Rochechouart站下車的原因,主要是方便地鐵轉乘,只是須走上一小段路。如果要離聖心堂最近的地鐵站當然就是2號地鐵線Anvers站。

投影片3.JPG

 

看著前方不遠的白色圓頂高塔教堂矗立在蒙馬特的山丘上,以及在纜車乘車處附近看到旋轉木馬,地標與旋轉木馬一起出現的畫面,在巴黎處處可見。

投影片6.JPG

拿著昨天剛買的巴黎交通卡月票Navigo Découverte Pass,除了在卡片生效期間可以任意搭乘地鐵Metro、公車、RER、Transilien火車、tram路上電車等外,在這裡也特別方便可以直接使用乘坐纜車而不用在這裡排隊買票,對於旅客來說十分方便!

不過雖然省了排隊買纜車票的時間,但絡繹不絕的觀光客還真不少,上纜車也是要排隊的!

投影片4.JPG

※纜車車資同1張地鐵票

 

聖心堂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位於法國巴黎天主教宗座聖殿,以耶穌聖心主保而得名。坐落於巴黎北部的蒙馬特高地上,由保羅·阿巴迪設計,為兼具羅馬拜占庭風格折衷主義建築。1875年動工、1919年祝聖啟用、1923年正式完工。由於位於巴黎市區的高處,加上有別於市區其他建築的設計風格,使其成為巴黎著名的地標之一。

聖心堂的建造計畫始於1870年普法戰爭的失敗,基於人民的希望,選擇在高130公尺的蒙馬特山丘上建造一座聖潔教堂,取名『聖心堂』意指象徵救贖、信任、希望的神聖之心將帶領人民脫離戰爭的痛苦。其建築樣式是巴黎教堂中少見的羅馬式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壯麗華美白色的圓頂是其特色,整座教堂採用質地十分細緻的特殊石料作為建材,遇雨水則會越發白淨,這也是聖心堂歷久彌新始終純淨潔白的原因。

投影片8.JPG

教堂前的階梯廣場上正是俯瞰整個巴黎市區的最佳觀賞點,不少遊客都是坐在階梯上遠眺整個巴黎市景。

投影片5.JPG

『聖心堂』是來到巴黎必訪之處,來自全球各地的觀光人數眾多,更是旅遊網站或部落客提到的巴黎小偷、扒手、簽名黨以及手環黨經常出沒之處,所以一到這裡千萬別被眼前的美景吸引而忽略了自身錢財的安全。

 

投影片7.JPG

天氣真的太好了,在教堂外面就花了不少時間拍照,以至於不急著往教堂內部走去,五月的巴黎天氣十分舒適,雖仍有涼意但在陽光之下卻更顯得宜人。

教堂正門的最上方可見耶穌雕像,入口處的浮雕也描述種種耶穌的生平事蹟。

投影片10.JPG

 

參觀教堂大多是免費的,因為方便信徒隨時進入禱告。教堂內部已有不少參觀的人,有的正在祈禱、有的就像我一樣東瞧西瞧的,教堂內部精彩的彩繪玻璃窗;一件聖心堂的模型將建築細部看的更清楚;當然還有一架龐大而且出色的管風琴,擁有4層鍵盤與腳踏鍵,還有90個音栓。只可惜沒聽到這台管風琴發出的聲音縈繞整個教堂的氛圍。

投影片9.JPG

 

投影片11.JPG

正殿上方的耶穌像高大且莊嚴,背景貼上金箔更顯得教堂肅穆與崇高。

 

離開聖心堂沿著狹窄的石街道往下走,不遠處即是著名的小丘廣場(Place duTertre)或稱帖特廣場、藝術家廣場,處處可見現場為觀光客作畫的街頭畫家。20世紀初的蒙馬特可是不少印象派畫家、現代畫家經常聚集之處。

藍5.jpg

藍5-8.jpg

藍5-9.jpg

 

愛牆  Le mur des je t'aime

這是一片總面積為40平方公尺、用280種語言、寫滿311句世界各國「我愛你」的字體、及 612 塊藍色琺瑯熔岩瓷磚拼成的藍牆,命名為「 愛牆 」、「我愛你牆」。在311句「我愛你」的字體旁繪著紅色的碎片,象徵著人類受傷破碎的心。若將牆面上所有的小紅色塊組織起來,那麼就會拼湊成一顆完整的紅心,意味著用愛將破碎的心修復,這也是這面牆設立的意義。蒙馬特愛牆的發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 Baron)是法國一位音樂家,以寫愛情歌曲見長。1992年起巴隆開始收集和記錄下了1000多條用300多種語言寫就的「我愛你」的手寫體,並於2001年2月14日情人節設立蒙馬特愛牆。

在牆的上方有一幅畫,畫中是一位身穿深藍色吊帶裙的女孩,斜倚在一張小桌旁,畫旁邊有一行小字:「保持理智,勿要強求(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藍5-10.jpg

如果說巴黎是個浪漫之都,那這面牆就是浪漫的極致吧!在巴黎旅行,不管是與情人或與家人、朋友來到此地說聲「我愛你」,這句充滿力量的語言,不知不覺中讓彼此更加靠近。

中文的「我愛你」就在牆面左邊上方處,直式的寫法很容易在這面牆上找到,而且看到竟是繁體中文字更是興奮不已,代表中文正規字體讓全世界都看到,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尋找自己熟悉的文字再拍照留念,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從聖心堂走到這裡已是下午1點,不趕行程的我們便拿出已準備好的中餐(慈濟的香積飯)坐在愛牆前的椅子上悠閒地享用。

藍5-11.jpg

 

達利美術館  DALÍ  PARIS

巴黎達利美術館位在蒙馬特的特爾特廣場附近,展示著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的藝術畫作。自1991年以來,此美術館以Espace Dalí Montmartre為名稱,於2018年4月13日改名為巴黎達利美術館。

藍5-12.jpg

達利美術館並沒有在這次的行程規劃裡,主要原因是之前去西班牙時有去過達利美術館,在台灣也曾經看過達利個展,因此來到巴黎主要想看的藝術家還是限於法國印象派。

 

紅磨坊   Moulin rouge

紅磨坊始建於1889年,以上演其著名的法國「康康舞」聞名世界。

紅磨坊以現代康康舞的發源地著名。康康舞是一種充滿誘惑力的舞蹈,最初是紅磨坊中的交際花為營生而編排的,其淵源要追溯到康康舞自身發展成為一種娛樂形式並成為一種風靡歐洲的歌舞的那個時代。衣著華麗長裙的女郎輕盈地旋轉、舞動著極為快速的旋律,還不時掀裙彈跳高舉的美腿,露出滾邊裙下的無限春光,在當時民風尚為保守的巴黎掀起一股騷動,社會各階層的人們爭相來此一探風采。當時舞廳經理人也請來後印象畫家羅特列克為其內部彩繪裝飾及製作宣傳畫報,成功打出知名度,羅特列克也被冠上「蒙馬特之魂」的稱號。

無憂、輕盈、喜悅的生活,是最足以代表巴黎美好年代的形容詞,而「紅磨坊」又是最能代表巴黎當時繁華歡愉夜生活的場所。蒙馬特全盛時期最多有30多座風車在此運轉,如今僅剩寥寥無幾的紅風車。今天,紅磨坊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為世界各地的成年遊客提供音樂、舞蹈之類的娛樂活動,那段世紀初的法國羅曼史依然在這所俱樂部的舞台上演繹著。

藍5-13.jpg

從馬馬特山丘沿路走下坡到Boulevard de Cilchy,在2號地鐵Blanche站出口處前就會看到大大的紅色風車,正值白天時段當然尚未開放,進去看秀也不是主要目的,只是在門前拍照到此一遊。聽說夜晚的蒙馬特區並不適合旅人來閒逛的,因為兩旁延伸出去就是著名的巴黎紅燈區,經過時有不少情趣用品店,只能快速走過不敢逗留。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4/09 我在阿里山看日出

開著車,應該是回家的路上,但手上握著的方向盤卻跟著心裡所想

在國道3下了中埔交流道,於是又再次前往阿里山......

最近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的影響,不少的觀光景點人潮驟減.當然也包括台灣熱門景點--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搭祝山小火車看日出的遊客,已不見往日成團結群的陸客或團客,也不見歐美外國觀光客.

阿里山.jpg

 

量完體溫,驗完票後,第一次站在空無一人的月台上,趕緊拿出火車票券拍下難得的畫面.

在車廂內,除了人人皆戴口罩外,還可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投影片3.JPG

 

出了祝山火車站後,如同以往,並不選擇車站前的祝山觀景台,而是直接前往另一觀賞日出的秘境--小笠原山觀景台

只是霧氣太濃、水氣太重,想必今天是與日出無緣了。眼前該是玉山山脈群峰 --觀看日出的地方,如今卻是一片白茫茫!

今日日出 05:50

3.jpg

前往小笠原山觀景台旁的另一小平台,喜歡在這天色微亮裡走在充滿雲霧裡的感覺.

4.jpg

 

不趕著坐回程小火車的我,選擇徒步沿著祝山觀日步道走下山.

早晨的步道趁著霧氣尚未退去前,繚繞在山中森林裡,別有一番美景!

5.jpg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台灣著名的熱門景點之一,

每個時節都有不同的生態美景、它的美值得再次探訪!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腳爬百岳】 合歡尖山 標高3217m -合歡群峰

行日期:2019/04/25
旅行地點:南投縣仁愛鄉合歡山-合歡尖山步道

步道長度:505公尺

步行時間:來回40分鐘(含休息、拍照)

投影片1.JPG

合歡山,位於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接近花蓮縣秀林鄉),其周邊係由七座山峰所串連合稱合歡群峰,七座中之五座皆名列台灣百岳,為合歡溪、濁水溪、北港溪和塔次基里溪的分水嶺。 合歡群峰的名稱與高度分別是:合歡主峰(3,417公尺)、合歡北峰(3,422公尺)、合歡東峰(3,421公尺)、合歡西峰(3,145公尺)、石門山(3,237公尺)、合歡尖山(3,217公尺)及石門北峰及哈哈山(分別為3,278公尺及3,286公尺,皆非百岳)

合歡尖山,海拔高度3217公尺,屬於合歡群峰之一,但未在百岳之列。其特殊外型是冰河時期兩個或多個相鄰的冰河朝不同方向挖削而形成的,此種原因形成之地形稱為角峰,或稱冰斗峰。合歡尖山登山口位於合歡山遊客中心旁,全程步道505公尺,耗時約40分。雖步道不長,但山勢拔地而起,坡度陡峭,北面為新建之階梯式木棧道,南面則以岩石及土徑為主,灰石嶙峋,箭竹夾道,沒有高聳的樹木遮蔭,部分路段需拉繩、手腳併用而上。山頂腹地小但展望佳,合歡群峰及合歡山圈谷可盡收眼底,亦可遠眺奇萊主、北等中央山脈群山。

 

合歡尖山登山口 就在合歡山遊客中心(目前整修中)後方「3158Cafe'」餐廳旁,像金字塔般的錐狀山峰,聳立陡峭, 但路途不遠,從登山口就可以清楚望見山頂的人影。

投影片2.JPG

其特殊外型是冰河時期兩個或多個相鄰的冰河朝不同方向挖削而形成的,此種原因形成之地形稱為角峰,或稱冰斗峰。

投影片3.JPG

南面步道以岩石及土徑為主

投影片4.JPG

投影片5.JPG

部分路段需拉繩、手腳併用而上。

投影片6.JPG

可見遠處的松雪樓及山下的合歡山遊客中心

投影片7.JPG

從登山口到山頂高度落差59公尺,大約20分鐘即可登頂3217公尺地標

投影片8.JPG

山頂腹地小但展望佳,合歡群峰及合歡山圈谷可盡收眼底 ,亦可遠眺奇萊主峰、大霸尖山、中央山脈群山。

投影片9.JPG

從山頂北側望去,可以看見石門山步道,稍後要前往挑戰的地方。

投影片10.JPG

合歡尖山北面為新建之階梯式木棧道,可以從這裡走階梯下去看到不同的風景,當然也可以原路折返,只是下坡比較危險。

投影片11.JPG

正逢5月是玉山杜鵑盛開時節,多次來合歡山第一次看到開滿山頭的粉紅杜鵑,興奮不已!

投影片12.JPG

玉山杜鵑,別名森氏杜鵑、紅星杜鵑、阿里山杜鵑。為台灣特有種常綠灌木或喬木,原產於中央山脈、玉山山脈海拔1700-3800公尺的山區。葉革質,長橢圓狀末端漸尖,邊緣反捲。葉面深綠色無毛,葉背淡白綠色,幼葉背有絨毛。花冠漏斗狀鐘形,柱狀圓錐形子房,不等長雄蕊10-14枚。萌果深褐色圓柱形。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粉紅花朵、翠綠嫩葉,襯托著後方藍天白雲、群山環繞之下,不虛此行!

投影片13.JPG

合歡尖山雖非列為百岳,但其高度可將合歡山群峰及合歡圈谷盡收眼底,更可遠眺奇萊山、大霸尖山等。讓肉腳的我能輕鬆的登頂眺望,感受環山圍繞的震撼感。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腳爬百岳】 合歡東峰 標高3421m-台灣百岳第35

行日期:2020/05/14
旅行地點:南投縣仁愛鄉合歡山-合歡東峰

步道長度:1056公尺

步行時間:來回3.5小時(含休息、拍照)

投影片1.JPG

合歡山,位於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接近花蓮縣秀林鄉),其周邊係由七座山峰所串連合稱合歡群峰,七座中之五座皆名列台灣百岳,為合歡溪、濁水溪、北港溪和塔次基里溪的分水嶺。 合歡群峰的名稱與高度分別是:合歡主峰(3,417公尺)、合歡北峰(3,422公尺)、合歡東峰(3,421公尺)、合歡西峰(3,145公尺)、石門山(3,237公尺)、合歡尖山(3,217公尺)及石門北峰及哈哈山(分別為3,278公尺及3,286公尺,皆非百岳)

合歡山東峰屬於中央山脈,行政區屬南投縣、花蓮縣。合歡山東峰南方可遙望奇萊北峰,北邊隔台14甲線、合歡山遊客中心及合歡尖山對望,西北邊被台14甲線穿過武嶺與合歡主峰對望,其西邊向南直至東邊,三面深谷受濁水溪所流經,其中西邊崩壁是濁水溪北源所在,為目前公認濁水溪主流之源。

適逢五一連假,原以為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因素,上山的遊客會少許多。結果似乎受到確診數逐漸減少、晴空萬里的天氣下增加大家出遊的意願,上合歡山的公路出現車潮,遊客中心及松雪樓附近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來來回回繞了幾趟,終於在路邊找到一個可停車的地方。

投影片2.JPG

投影片3.JPG

 

合歡山東峰登山口位於台14甲線33公里處的合歡山莊附近,松雪樓的後方即為東峰登山口。上山前除了登山裝備盡量齊全外,也要多帶些水及零食,隨時準備水分及熱量。

投影片4.JPG

 

合歡山東峰地形較為陡峭,落差高度321公尺。一開始皆為木枕階梯,路況還好,只是坡度較陡,爬了幾個階梯就會累了,記得中途休息幾回好調整一下呼吸。

投影片7.JPG

 

沿途會經過 昔日設有滑雪訓練場時廢棄的遊客登山纜車轉運站

投影片5.JPG

投影片6.JPG

步道兩旁是由玉山箭竹形成的草坡景觀,所以多處設有告示牌,提醒遊客請勿通行,保護箭竹的復育。

 

投影片8.JPG

架高的木棧道以保護地表的玉山箭竹

投影片9.JPG

 

停在木棧步道上的"台灣躁眉"(別名金翼白眉)一點也不怕生。

投影片10.JPG

台灣躁眉 屬畫眉科,身長 28 公分,為台灣特有種鳥類,棲息地在中高海拔山區,金翼白眉也是台灣畫眉科鳥類中,分布於海拔最高處之鳥類。棲息於海拔2,000~3,000公尺附近之溫帶林,冬季亦曾降遷至海拔1,000公尺附近山區,為台灣普遍的留鳥。以果實、昆蟲為主食。性不懼人,鳴唱宏亮,常發出圓潤、宏亮之哨音。雌雄體色相同。

 

遠眺遠處的奇萊山,一覽無遺!

投影片11.JPG

投影片12.JPG

 

踏過無數的階梯、踩過無數的石頭、穿過無數的小徑,終於走到最高點海拔3421公尺的合歡山東峰地標。剛剛歷經的辛苦在此已煙消雲散了。不過高山氣候變化很大,前一秒還豔陽高大,下一秒就風雲變色,一陣霧氣完全看不見山崖邊的景色。

投影片13.JPG

 

離開制高點後原路折返時雲霧漸散,可以看見下方的武嶺停車場。

投影片14.JPG

 

又巧遇兩隻"台灣躁眉"互相追逐遊玩

投影片15.JPG

 

下山時一路上的視野遼闊的群峰山景映入眼簾。

投影片16.JPG

 

走了無數階梯下來,肉腳的我雙膝蓋已經發出疼痛警告訊息了。所以看到松雪樓既興奮又滿足;興奮的是終於走完東峰;滿足的是終於完成登東峰之舉。

投影片17.JPG

投影片18.JPG

 

合歡東峰屬於難度低~中等的高山步道 。步道是質樸的泥土山徑,天然岩塊砌成的石階或轉以木板階梯或架高的棧道。 一路陡上,高山空氣稀薄,走來容易累喘,不時停下腳步,調氣休息。 且步道沿途毫無遮蔽,高山紫外線強烈,因此最好穿著長褲長袖戴帽遮陽。 只可惜以為正值花季的五月,玉山杜鵑會開滿整個山頭,想必是今年的潤四月讓花期延後了吧,念念不忘去年4月底前來合歡山看到滿山杜鵑盛況,只好期待下次再訪合歡山!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腳爬百岳】 合歡主峰 標高3417m-台灣百岳第37

行日期:2020/05/14
旅行地點:南投縣仁愛鄉合歡山-合歡主峰步道

步道長度:1795公尺

步行時間:來回2小時(含休息、拍照)

投影片1.JPG

合歡山,位於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接近花蓮縣秀林鄉),其周邊係由七座山峰所串連合稱合歡群峰,七座中之五座皆名列台灣百岳,為合歡溪、濁水溪、北港溪和塔次基里溪的分水嶺。 合歡群峰的名稱與高度分別是:合歡主峰(3,417公尺)、合歡北峰(3,422公尺)、合歡東峰(3,421公尺)、合歡西峰(3,145公尺)、石門山(3,237公尺)、合歡尖山(3,217公尺)及石門北峰及哈哈山(分別為3,278公尺及3,286公尺,皆非百岳)

合歡主峰並非合歡群峰中最高峰,但視野遼闊。原為軍事管制區有軍隊駐紮,民眾無法進入。如今軍隊撤離,山頂除供電信業者設置無線通訊發射站,亦開放登山客登頂。

第三次來走合歡主峰,應屬這次的天氣最好、最適合來爬山了。這次選擇從武嶺步行到主峰,因為爬山的人並不多,相對的車子就比較少,所以才能把車停在武嶺停車場,先走一小段下坡路段往主峰口前進。

投影片2.JPG

從武嶺到主峰口一路上合歡山景色搭配合歡山公路,視野無限延伸!

投影片3.JPG

公路正前方有條前往主峰的小徑,坡度較陡但仍有不少人往上爬。

投影片4.JPG

走近小徑發現似乎不難走,於是改變行程不從主峰登山口登山,而從這裡往上爬囉!不過記得要帶登山杖,可以輔助自己踏好腳步,也可以穿上護膝,減輕膝蓋的負擔。

投影片5.JPG

爬了幾步就感到會喘會累了,畢竟這條小徑坡度將近40度左右,停下腳步拍拍照休息一下。

投影片6.JPG

 

加油!前方的藍天白雲正等著我呢!

投影片7.JPG

 

沿途經過以前軍隊駐紮時的瞭望台,如今孤零零地瞭望整個合歡山!

投影片8.JPG

投影片9.JPG

無線通訊發射站,離主峰不遠囉!

投影片10.JPG

終於走到主峰地標了,完成了台灣百岳之一的挑戰。其實挑戰性並不高,因為有寬廣的步道緩緩地往上走,像是在邊走邊散步邊欣賞四周美麗的風景。

投影片11.JPG

主峰下來後,決定沿著柏油路步道走回主峰登山口,在中途走進一條岔路,發現正走在陵線上,左右兩旁呈現不同景色。 左手邊是明朗開闊的合歡山公路,右手邊則是雲霧繚繞的山林。所以爬百岳要注意高山的氣候變化,時風時雨,變化很快!

投影片12.JPG

投影片13.JPG

終於走到登山口,就位於公路旁,這趟登山行並沒有流太多汗,只不過一開始從武嶺往下走,現在則要往上走公路回武嶺,應該是這段路比較累吧。(但比起昆陽停車場就相對輕鬆多了)

 

投影片15.JPG

停下腳步,再拍拍四周風景。

投影片14.JPG

合歡主峰不愧是親民型的百岳之一,交通方便(就在公路旁)、路況好(寬敞柏油路)、視野佳(高度適宜、視野遼闊) ,所以只要天氣OK、慢慢的走就可以抵達的百岳。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 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整理幾年前的法國自助旅行紀錄,再度神遊法國!)

法國自助旅行Day8 (巴黎博物館通行證PMP day3)
旅行日期:2018/05/09
旅行地點:凡爾賽宮

投影片1.JPG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1979年登錄為世界遺產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村省省會凡爾賽鎮,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從1682年路易十四從巴黎把皇宮遷往凡爾賽宮,一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期間,這裡曾經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住所,是當時法國重要的政治與文化藝術中心。宮殿的建築外觀透露出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式宮邸風格和意大利古典主義風格,整體造型莊嚴雄偉,內部裝飾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著名的國王大套間包含金星廳、月神廳、太陽神廳等7個風格各異且功能不同的豪華廳堂。凡爾賽宮最著名的鏡廳,四周立有34面巨型落地窗,細木雕花的地板,大理石貼面裝飾的牆壁,以及24座巨大的水晶吊燈,讓整個鏡廳富麗堂皇,是盛大儀式及化妝舞會場所。王后大套間、瑪麗·安托瓦內特宮苑與特里亞農宮也是必遊景點,華麗的裝飾與精緻的佈置盡顯宮廷的莊嚴與奢華。除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凡爾賽宮的庭院和花園一樣值得欣賞,由著名的工匠和設計師精心打造,別緻的噴泉、池塘、花壇、溫室與雕像,漫步其中。

 

【如何去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交通的第四圈,持Navigo月票可搭乘巴黎市區以外的地方,不須額外再買火車票。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搭乘火車「RER C5線」到「Gare  Château  de Versailles」或最後一站「Gare de Versailles Château Rive Gauche」,出站再步行10~20分鐘即可到達凡爾賽宮,交通時間根據你搭到的車種停留站數、方向可能是30~45分鐘不等。

投影片2.JPG

第三天使用PMP(巴黎博物館通行證)選擇來到巴黎西南方的"凡爾賽宮"。相信來到法國除了一定要去巴黎鐵塔、羅浮宮外,另一個必去景點就是凡爾賽宮了吧。早上9:30出門搭上T3接C5 "Gare  Château  de Versailles"站,但C5算是郊區火車,班次不多,大概等了快30分鐘。結果人超多的,可能我們等的這個站已經是過了市中心,差點就擠不進去。

 

出了「Gare  Château  de Versailles」站後,跟著人群走約莫20分鐘,就看到凡爾賽宮前的"軍械廣場",聳立在廣場前的就是英姿煥發的「路易十四」

投影片4.JPG

前往凡爾賽宮入口要先經過安全檢查才能進入凡爾賽宮前的廣場,排隊安檢的人潮不算太多

投影片5.JPG

不過,通過安檢後接下來就要排隊進場,雖然我們買的是PMP通行證,不用再去排隊買票。即使如此,繞了兩排大排長龍的隊伍也將近要排上50分鐘才進場。不愧是法國著名的觀光熱門景點,等再久也是值得的!

投影片6.JPG

哇!果然是國王行宮,巴洛克建築的最佳代表,磅礡氣派的建築、金碧輝煌的屋頂

投影片7.JPG

在紀念品區看到介紹凡爾賽宮的書,隨意翻開看到剛好有法國Valois瓦魯瓦王朝以及Bourbon波旁王朝的歷史,清楚明瞭的圖解,快速用手機拍下。

投影片8.JPG

參考書上資料自行做的筆記,凡爾賽宮的輝煌年代及沒落時期,皇宮內有各君主及皇后的寢室、起居室、書房等。自1682年路易十四到1789年路易十六期間的增建、修繕及物換星移的改建。

投影片9.JPG

 

皇家禮拜堂 Royal Chapel

"皇家禮拜堂"並沒有開放入內參觀,只能將手機伸過欄杆拍照,幸好在一樓及二樓時都有經過,所以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

投影片14.JPG

聽中文導覽機是一定要的,因為跟著導覽機可以快速且重點式的瀏覽參觀。再搭配導覽圖摺頁的圖片說明,參觀時才有重點。穿過皇家禮拜堂後,接下來就是以希臘眾神命名的房間,這幾間是當時路易十四為了讓賓客發出讚嘆而震攝於其威望而設計的,依序是海克力斯廳、豐收廳、維納斯廳、黛安娜廳、馬爾斯廳、墨丘利廳、阿波羅廳、戰績廳。

投影片10.JPG

鏡廳 Galerie des glaces

穿過希臘眾神廳後,來到凡爾賽宮最大的看點「鏡廳」,鏡廳原本是一個中央走廊,是通往國王正殿必經的通道,為了顯示法國國王的威望,1678年路易十四開始設計建成鏡廳,這裡有17扇面像花園的玻璃窗,每扇窗有21面鏡子,整個鏡廳奢華無比。

鏡廳 Galerie des glaces

穿過希臘眾神各廳後,便來到凡爾賽宮最著名最熱門的「鏡廳」。

投影片11.JPG

鏡廳真的會讓人發出“哇哇哇哇“的讚嘆聲。只是是裡面萬頭鑽動,永遠拍不到空無一人、鏡從鏡子反射出來無限延伸的空間感。

投影片12.JPG

 

鏡廳窗外的巴洛克式花園

投影片15.JPG

投影片16.JPG

投影片17.JPG

投影片18.JPG

投影片19.JPG

投影片20.JPG

投影片21.JPG

投影片22.JPG

投影片23.JPG

投影片24.JPG

投影片25.JPG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 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整理幾年前的法國自助旅行紀錄,再度神遊法國!)

法國自助旅行Day7 (巴黎博物館通行證PMP day2)
旅行日期:2018/05/08
旅行地點:巴黎西堤島(古監獄、聖禮拜堂、聖母院)、聖路易島(巴里紀念公園)

投影片1.JPG

巴黎起源自西堤島 Île de la Cité

著名凱薩名言:「I come,I see,I win」指的就是當年羅馬人征服西堤島的歷史。約西元前50-300年,凱爾特Cauls人來到現今的西堤建立一個名為魯特西亞Lutetia的村落,並稱為「巴黎斯人」(Parisi)。西提島(法語:Île de la Cité,又音譯西岱島,意譯城島)是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兩座島嶼之一(另一座為聖路易島),也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禮拜堂都位於該島。
投影片2.JPG
 
第二天使用PMP(巴黎博物館通行證)選擇來到巴黎中心的兩個小島(西堤島+聖路易島)。坐14號地鐵在Chatelet站下車過了橋便是西堤島了,橋下就是塞納河,早上已有不少觀光船行駛在塞納河欣賞風光,而我們選擇步行走在西堤島。
今天主要的行程就是參觀巴黎的重要景點:巴黎聖母院,當然西堤島上的兩個觀光景點:古監獄+聖禮拜堂也不能錯過,再來就是走到聖路易島的巴里紀念公園看「鐵休斯戰勝人馬獸」,再與奇美博物館的雕像做連結。
投影片3.JPG
投影片4.JPG
投影片6.JPG
 

 

法國昔日的王宮與監獄 ---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

7.jpg

巴黎古監獄(法語:La Conciergerie)是巴黎昔日的王宮和監獄之一,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西堤島,靠近巴黎聖母院。它是大型建築群司法宮的一部分。
在中世紀時即成為法國國王的王宮。1358年王室遷移到對岸的羅浮宮。這座宮殿繼續行使行政功能,包括總理和法國議會。1391年,這座建築改為監獄,關押普通罪犯和政治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囚禁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貴族,最有名的實屬路易十六的妻子---瑪莉.安東尼皇后。
19世紀波旁王朝復辟以後,此處繼續用作關押重要囚犯的監獄 — 最著名的是日後的拿破崙三世。瑪麗皇后的囚室改建為供奉她的禮拜堂。古監獄和司法宮在19世紀中葉進行了重建。雖然這座建築看來像中世紀堡壘,其實主要完成於1858年。監獄在1914年退役,作為國家歷史遺蹟向公眾開放。今天這裡是一個熱門景點,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向遊客開放-大部分仍用於巴黎法院。
【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
開放時間: 09:30 – 18:00(關閉前半小時停止售票)
門票:
聖禮拜堂門票:成人 9 歐元、25 歲以下 8 歐元
聖禮拜堂 + 巴黎古監獄套票:成人 15 歐元、25 歲以下 12.5 歐元

可使用巴黎博物館通行證 Paris Museum Pass
 
投影片5.JPG
從地鐵Chatelet站過了橋便進入西堤島,在橋上便被這排黑塔白牆的建築群給吸引住目光,黑頂白牆的建築搭配藍天白雲以及河面上的倒影,我認為在巴黎塞納河畔最美的建築就是這裡了。
投影片7.JPG
原本目標是朝著聖母院前進的,但沒想到這裡就是另一景點的入口,拿著PMP完全不用排隊,通過簡單的安檢秀出PMP就很順利地進去參觀。建築內部完整保留當時監獄的樣貌(也許事後有經過修復吧),搭配牆上的油畫、素描或影片,桌上的器具或鑰匙,如實地呈現監獄的場景。我們在這裡停留不少時間,一方面感嘆著如城堡般的建築卻淪落為監獄,一方面也思考著在世代交替的歷史是沒有永遠的強者。
投影片8.JPG
投影片9.JPG
《餐廳》運送囚犯食物的水道,就樣現在的流水餐廳,站在水道旁就可以順手"撈"起食物。
投影片10.JPG
投影片11.JPG
 
《值班室》簡單的桌子、一盞媒燈、一串鑰匙

投影片12.JPG

 

監獄內的《禮拜堂》,原是中世紀國王的祈禱室,法國大革命期間曾為囚房,也因曾囚過瑪莉皇后而格外受人關注。

投影片14.JPG

投影片15.JPG

 

最美的彩繪玻璃教堂---巴黎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

16.jpg

巴黎聖禮拜教堂(法語:La Sainte-Chapelle),是法國巴黎市西堤島上的一座哥德式禮拜堂。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期間,即聖路易)下令興建,於1243年至1248年間修建而成。
建造的目的在於保存耶穌受難時的聖物,如受難時所戴的荊冠、受難的十字架碎片等。自4世紀起,聖物原屬於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路易九世購買聖物的行動,大大提高了法國以及巴黎的聲譽,使巴黎成為中世紀歐洲的"新耶路撒冷"。路易九世在教堂和聖物上花費了大量的金錢,1239年購得荊冠之價錢,比修建聖禮拜堂的花費更為昂貴。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曾遭受嚴重損毀,1846年後經歷一系列的重大修復工程。教堂窗戶為彩色窗戶拼圖,色彩鮮艷,神秘感十足。16面彩繪玻璃窗繪製出1113幕講述人類歷史的場景,從創世紀到耶穌復活,從下向上地展現聖經的故事。
【巴黎聖禮拜教堂】(La Sainte-Chapelle)
開放時間:(10月~3月) 09:00 – 17:00、(4月~9月) 09:00 – 19:00(關閉前半小時停止售票)
門票:
聖禮拜堂門票:成人 10 歐元、25 歲以下 8 歐元
聖禮拜堂 + 巴黎古監獄套票:成人 15 歐元、25 歲以下 12.5 歐元
可使用巴黎博物館通行證 Paris Museum Pass
交通:地鐵 L4 搭到 Cite 站出來,步行 1 – 2 分鐘

投影片19.JPG

出了古監獄不遠處即是聖禮拜堂的入口,一樣也是通過安檢秀出PMP快速通關,由於教堂內部空間很小,人潮顯得擁擠。這裡不愧是法王路易九世期間建造的皇家禮拜堂,教堂空間不大,但挑高的拱頂天花板與四面完全被彩繪玻璃窗圍繞著,顯得色彩繽紛、絢爛奪目的強烈的視覺震撼,讓我在紀念品區忍不住買了張彩繪玻璃窗的簍空明信片。至今,仍是令我最難忘也最讚歎不已的教堂。

投影片17.JPG

偷懶一下,參觀時拿的導覽摺頁直接貼在本子上

投影片18.JPG直接

 

投影片20.JPG

投影片21.JPG

禮拜堂內16面彩繪玻璃窗講述著1000個以上新約與舊約的宗教故事

投影片22.JPG

投影片23.JPG

投影片24.JPG

投影片25.JPG

投影片26.JPG

 

法國巴黎的地標、歐洲建築史上經典哥德式教堂代表---巴黎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投影片27.JPG

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其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指的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該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1163年巴黎主教蘇利(Maurice de Sully)下令修建教堂,修建工程長達200年。17、18世紀時曾進行過大量的翻新、維修和擴建。教堂中的石刻和彩色玻璃窗上,全部都是《聖經》故事和教義的再現。它的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都是它聞名世界的內涵。法國大革命期間,聖母院正門遭受嚴重損毀,自1845年起,建築師
歐仁·維奧萊-勒-迪克
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歐仁·維奧萊-勒-迪克所發明的。
2019年4月15日,整修中的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大火導致其尖塔坍塌,震驚全世界,巴黎聖母院在85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走過輝煌也走過落魄。1431年,英王亨利六世在此加冕為法國國王。之後,大教堂曾經一度完全失修,幾近荒廢,拿破侖時期才得以修復。他也在1804年於巴黎聖母院中加冕為皇帝。
1831年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有時譯為《鐘樓怪人》)以此為名。這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音樂劇、舞台劇和動畫片,成為全世界觀眾老少皆知的故事,也是讓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更加深入人心的文學傑作。
【巴黎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放時間:每天早上8:00至18:45 (週六週日至晚間19:15)
門票:教堂免費,登塔樓10歐元(可使用巴黎博物館通行證 Paris Museum Pass)

 

投影片30.JPG

聖母院教堂內部是免費參觀的,一早便出現不少排隊的人潮,為了怕迷失參觀的焦點,事前整理了幾項必看的重點:
1.巴黎聖母院門口的聖母院廣場中有一座『原點紀念物』(Point Zéro),是法國測量全國各地里程的起測點,不僅是真正的法國文化中心所在處更具有相當深遠的象徵意義,因此巴黎聖母院擁有『巴黎之心』的美名。
2.典型的哥德式教堂,結構嚴謹,雄偉莊嚴。外觀的眾多雕像、浮雕、飛扶璧、吐火獸廊、鐘樓等為特色之一。
3.經典的三座門:中間為末日審判門,又稱耶穌門,浮雕描繪最後審判的情境,右邊為聖母門,又稱瑪莉亞門,浮雕勾勒聖母的神聖形象,左邊為聖安娜門。
4.兩座建於13世紀的鐘樓,高達69米。其中最大的鐘,以馬內利(Emmanuel,意為耶穌靈光),重達13噸,位於南塔之內。
5.聖母院知名的玫瑰花窗,在天主教思維中,就是奉獻給聖母瑪莉亞的設計。直徑13公尺內部呈現放射狀的大圓形窗,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玫瑰花型而得名「玫瑰花窗」。巴黎聖母院內總共有 3 面玫瑰花窗,分別位於教堂的西側、北側、南側。

投影片28.JPG

投影片29.JPG

 

西面三扇門中間為末日審判門(最後審判門),又稱耶穌門,浮雕描繪耶穌最後審判以及衡量世人品格的情境。

投影片31.JPG

聖母院知名的玫瑰花窗,直徑13公尺內部呈現放射狀的大圓形窗,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玫瑰花型而得名「玫瑰花窗」。

投影片32.JPG

教堂內陳列聖母院的木製模型,可以近距離的欣賞建築的細節部分。

投影片33.JPG

投影片34.JPG

投影片35.JPG

投影片36.JPG

 

巴黎聖母院登塔樓 鳥瞰巴黎市景

【巴黎聖母院登塔樓】
開放時間:10月到3月10:00~17:30 ,4月/5月/9月10:00~18:30,6月~8月10:00~18:30(周五/周六 10H~23H)
費用:成人10歐(2018.05)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免費。

投影片37.JPG

參觀完聖母院教堂後才想到還有登塔樓的行程,原以為入口是在教堂裡面,結果是在教堂外面的右側。登塔樓入口處已有人在排隊,結果是要先在旁邊的機器抽預約單才能排隊進去,因為每個時段有控管登塔樓人數,所以我們在11:30抽到的參觀預約時間是17:00,不想浪費等待的5小時時間的我們,決定先到奧賽美術館參觀。
下午回到聖母院,拿出有QR Code的預約單以及PMP一踏進內部就看到一連串往上延伸的螺旋式樓梯,共有387個階梯,還沒爬到位在半樓高的紀念品區就已經累喘吁吁了,由於是單一動線,怕影響到後面的遊客,還是得一步步爬上去。終於走到離地面46公尺高的"奇幻怪物走廊",上面的景色完全不同,由上往下看著如芝麻般的人群、由近而遠的眺望巴黎市區,可以看到巴黎鐵塔、聖心堂、傷兵院、蒙帕納斯塔等著名地標,當然還有近在眼前的怪物雕像、尖塔,完全忘了剛剛爬樓梯的辛苦,不過因為有人數限制,所以工作人員會在旁引導要往前進,這樣就無法盡情的拍照或停留。順著動線再往上走到南側的鐘樓,小說中《鐘樓怪人》加西莫多的藏身處,這裡的視野更為遼闊,看得更遠,不過風也大了起來,整個參觀時間不超過1小時,但是是個很值得來的景點。
2019年4月15日聖母院大火的新聞畫面,在巴黎人或是法國人無不感到痛心、甚至是全球的人民也會感到難過,這個已有850年歷史的建築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對於法國不只是一個宗教信仰中心,對全世界更是一個無價的世界遺產。

 

螺旋式387個階梯,空間狹小,中間想休息時只能盡量靠邊,讓後面的人能順利通過。

投影片38.JPG

慢慢走上階梯,透過長形窄小的窗戶,四周的建築物漸漸變渺小了

投影片39.JPG

投影片40.JPG

 

好不容易走道離地46公尺的奇幻怪物走廊,也就是教堂西面正中央的位置,欄杆轉角處飾有許多怪物雕像,這些都是由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迪克所創作出來的奇想鳥獸。怪獸們站在聖母院上方俯瞰著整個巴黎。

投影片41.JPG

 

巴黎著名的地標:蒙帕納斯塔、艾菲爾鐵塔、傷兵院、聖心堂、凱旋門等等,站在高處都可以一覽無夷。

投影片42.JPG

投影片43.JPG

 

從黑色的尖塔方向看塞納河兩岸風光。

投影片44.JPG

 

只是在去年2019年4月15日的一場大火,尖塔瞬間倒塌的畫面,撕碎不少法國人甚至是全球人民的心。希望下次再訪巴黎時,能看到昔日的光景。

投影片45.JPG

 

法國原點 Point Zero

巴黎聖母院門口的聖母院廣場中有一座『原點紀念物』(Point Zéro),是法國測量全國各地里程的起測點,不僅是真正的法國文化中心所在處更具有相當深遠的象徵意義,因此巴黎聖母院擁有『巴黎之心』的美名。
巴黎起源於西元前3世紀前後,賽爾特族人的一支"巴黎斯人"定居在西堤島。西元前52年被羅馬人征服,當時羅馬人與巴黎斯人分別住在塞納河的左岸及右岸。

47.jpg

第一天在聖母院廣場拍了不少照片,或許曾經踩在這個原點過也不自知,事後從南法回巴黎最想做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再來聖母院踩原點Point Zero,因為我還想再回來巴黎,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在心裡面總是給了自己一個承諾。
如果走近這個原點旁仔細看,石面上刻著-- 「POINT ZERO DES ROUTES DE FRANCE」,意思是這裡是『法國的地理零點』,也就是全法國距離巴黎有多遠,都是以這個點為中心起算的,因此稱作巴黎零點~~
有關巴黎零點美麗的傳說--那就是來到巴黎的人,只要踩了這個 "零點",那麼這一生他一定會有機會再回到巴黎喔~~

46.jpg

 

莎士比亞書店 Shakspeare & Company

49.jpg

來到聖母院當然就不能錯過位於聖母院斜對面不遠處的「莎士比亞書店」。這是一間書店也是一間旅館,而且也是巴黎唯一一間專賣英文書的獨立書店,長期成了文人匯集地。1920年代,美國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與妻子在巴黎的日子十分貧困,但卻是海明威一生最幸福的時光。當時,他在巴黎唯一一家售賣英文書籍的莎士比亞書店,遇到法蘭西斯・費茲傑羅(Francis Fitzgerald),相知相惜成為好友。 海明威在早期的作品《流動的盛宴》裡面有提過 ,但是這就是巴黎早期的樣子,那時候我們很窮,也很幸福。

這間看似平凡的書店,背後有個溫暖的故事。莎士比亞書店建於1951年,老闆是一位名叫喬治・為特曼(George Whitman)的美國人。這個書店分為兩層,樓下為書店;樓上則為圖書館。當時的巴黎,聚集著多為才華洋溢但窮困的作家。因此為特曼先生在二樓放有簡單的床鋪,成為了這些無家可歸的窮困作家暫時的棲息地。

除了海明威的原因,許多有名的電影,如《愛在日落巴黎時》、《午夜巴黎》都在此拍攝。2013年,長榮航空和金城武合作的宣傳廣告也在此取景。

48.jpg

 

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飲水泉----華萊士飲水泉
華萊士飲水泉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剛剛經歷了普法戰爭以及巴黎公社血腥巷戰的巴黎滿目瘡痍,城市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民眾食不果腹,饑寒交迫,戰火炸毀了許多運水渠道,導致飲水價格飛漲,巴黎的窮苦民眾飲水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巴黎居住多年的英國藝術收藏家理查德•華萊士(Richard Wallace)決定將他父親留給他的遺產捐獻給巴黎人。受英國的啟發,他決定在巴黎修建免費的飲水泉,為巴黎民眾提供健康的飲水。他親自設計出既實用又美觀的飲水泉,並請當時知名的雕刻家Charles-Auguste Lebourg把它們雕刻成型,華萊士飲水泉一名便由此而來。 華萊士飲水泉最初僅有兩種模式:由四個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季古希臘神廟女神像組成的超過兩米高的大型滴水泉,以及緊貼在建築牆面帶有美麗的雕像的壁水泉,最初僅僅設置了五十多座,但由於飲水泉推出之後受到巴黎民眾的熱烈歡迎,人們排着長隊在街頭接水,巴黎市政府便效仿華萊士設計的模式增加了兩種設計更加簡單的,價格更加低廉的款式,設置在人群彙聚的公園以及交通要道。他們最初都被油漆成綠色,不僅與公園的植物顏色相配,而且也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顏色。隨着時間的推移,為了與周圍的環境向配合,華萊士飲水泉今天也被油漆成各種不同的顏色,藍色,橘紅色,粉紅色,應有盡有。由於華萊士噴泉的設計者並沒有註冊專利,任何集體與個人都有權利訂購飲水泉款式,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在法國的多個城市,以及全世界多個國家,包括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等國都可以看到類似的飲水泉。

51.jpg

在莎士比亞書店的旁邊就有一個飲水泉,因為奇美博物館也有一件相同的作品在園區裡,所以對這個飲水泉更加關注。一開始還懷疑這裡的水到底能不能喝,沒過多久還真有不少人拿著空瓶來裝水,而我也拿出即將喝光的水瓶來接水喝,有問題喝完就知道了。

 

50.jpg

 

迷你小島的小旅行--聖路易島 lie Saint-Louis

聖路易島 lie Saint-Louis是巴黎塞納河上的兩個天然小島之一,與西堤島以聖路易橋相連,島嶼名稱是以法王路易九世(亦稱聖路易)命名。此島最初是用來放牧牛隻與儲放木材的地方,直到17世紀亨利四世與路易十三期間經歷了全面地規劃建造。現今的聖路易島猶如巴黎市中心的一塊寧靜的綠洲,島上無地鐵站,只有一條狹窄的單行道,自古就是貴族別墅,其建築很有看頭。

52.jpg

通往最前端的「巴里紀念公園」是一條筆直的單行道,兩邊整齊劃一的建築,看起來就比較乾淨且高級住宅區

53.jpg

道路兩旁只有部分幾間是店面,有烘培店、禮品店、服飾店等

54.jpg

 

 

Berthillon貝蒂永冰淇淋

看到路邊一間排隊人潮的冰淇淋店,忍不住也跟著排隊起來想嘗嘗傳說中"全巴黎最好吃的冰淇淋"

55.jpg

決定2人吃一支2球的冰淇淋7歐,但看著板上寫著看不懂的口味種類,只好用英文問店員哪兩種是最受歡迎的,給我們的回答是"蔓越莓+香草",也就幫我們做決定了。

56.jpg

拿在手上看著這兩顆要價7歐的冰淇淋,比想像中的小顆,但觀光地區及巴黎物價就是如此吧。嚐了以後真的不會後悔,全巴黎最好吃的冰淇淋,微酸的蔓越莓、濃郁的香草味,加上天氣熱,手上一支冰冰涼涼的冰淇淋再好不過了,看看旁邊的外國小孩吃得那麼津津有味。之後也有幾次在法國吃冰淇淋的經驗,但就真的沒那麼好吃喔。

57.jpg

巴里紀念公園

早在1894年,美國一群巴里( Antoine-Louis BARYE  French, 1796-1875) 的仰慕者集資製作大型的【鐵修斯戰勝人馬獸】作為巴里紀念碑,設置於巴黎聖路易島上;可惜二次大戰期間遭到熔毀。1999年巴黎市政府為了重建紀念碑,跨國像奇美博物館商借原作進行複製放大,並由奇美贊助製作兩件大型作品。 2011年一座送至巴里紀念碑重新矗立在聖路易島上,並在紀念碑後方以繁體中文字註明這段故事;另一座送至奇美博物館,成為園區入口的重要地標 。奇美官網www.chimeimuseum.org 58.jpg

巴里雕像竟被畫上鬍子!!可見塗鴉"藝術"在世界各地都有!

59.jpg

紀念碑後方特別以繁體中文感謝奇美博物館出借藏品與贊助翻鑄重現

60.jpg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 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整理幾年前的法國自助旅行紀錄,再度神遊法國!)

法國自助旅行Day6 (巴黎博物館通行證PMP day1)
旅行日期:2018/05/07
旅行地點:巴黎羅浮宮、橘園美術館

投影片1.JPG

 

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目前羅浮宮是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常年展出的展品數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羅浮宮始建於1190年為防守要塞而建,1360年法王查理五世將此地改建為皇室住所,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相繼修建及改建。直到1682年路易十四另建凡爾賽宮,在長達2世紀扮演法國權力中心角色的羅浮宮才開始沒落。經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1793年正式蛻變成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1981年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敘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投影片2.JPG

投影片3.JPG

 

在羅浮宮走馬看花、尋找羅浮宮三寶

在B&B簡單的吃完早餐,即將展開在巴黎的博物館行程,首先安排的第一站就是"羅浮宮",喜愛西洋藝術的我來到巴黎當然要來這,因為它是集世界之最的藝術所在,收藏品都是在藝術史上最知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是一出地鐵站沿著指標走到金字塔正下方便被周圍的商店、壅擠的人潮而迷失了方向,盡管在出發前還研究了參觀資訊、觀賞路線等,甚至手上也拿了張導覽圖,到了現場就一切都跟著感覺走。
從地鐵站出來後沿著指標來到金字塔下方,手上拿著在機場櫃檯買好的"博物館通行證PMP"(6天券 €74)開始第一天使用,通過安檢後不用大排長龍買票,很順利的就進了展場。
slide image
投影片5.JPG
不過真的不知道要從何看起,只能邊走邊拍照也邊找路,一看到自己熟悉的作品便免不了興奮了起來,畢竟原本只在書上才看到的作品如今呈現在眼前,難免會令人感動。羅浮宮不愧是世界級的博物館,展場所到之處都是人擠人,尤其在羅浮宮三寶--勝利女神像、蒙娜麗莎的微笑、美神維納斯,想要擠進前面近距離拍照都很難,說真的,看這些熱門的作品都花不到30秒就離開了。走到14-19世紀的歐洲繪畫,看畫欣賞就不那麼壅擠了,好多作品都是自己很熟悉的甚至有些還來到台灣展過,如今在羅浮宮內看到它們就彷彿一頁頁的藝術史在我面前翻開來。

 

投影片6.JPG

投影片7.JPG

 

《蒙娜麗莎》在哪裡?  隱藏在眾多手機相機之下,穿過層層人牆一賭真面目。

蒙娜麗莎 1502~1506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

投影片8.JPG

 

 

與《蒙娜麗莎》相對的巨大畫作《 迦拿的婚禮》(The Wedding at Cana)是羅浮宮收藏裡最大的畫作 (67.29平方米) 。這是義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創作的油畫,內容描繪聖經故事迦拿的婚禮 畫面具有緊張和不穩定的風格 ,是矯飾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迦拿的婚禮 1563年,保羅·委羅內塞

投影片9.JPG

 

長廊的牆上掛滿著每個時期大師的作品,令人目不暇給但已無法一一欣賞,除了人很多外,當然還有時間上的考量。

投影片10.JPG

 

法國新古典時期的代表畫家--大衛的作品拿破崙加冕儀式》,因為畫幅也很大,所以只取拿破崙位約瑟芬皇后加冕的部分。

拿破崙加冕儀式 1805~1807年, 大衛

投影片11.JPG

 

羅浮宮三寶--《 勝利女神》、《 米羅的維納斯》當然也不能錯過

投影片12.JPG

投影片13.JPG

 

米開朗基羅知名雕塑的作品《 垂死的奴隸

投影片14.JPG

投影片15.JPG

雖說是走馬看花的參觀,卻也花了近4個小時,直到自己無法再看下去了,我想如果要認真地參觀、欣賞每一幅畫、每一件作品,恐怕要花上2~3天才行,原本想說使用PMP可以在未來5天有空時再來參觀的,但接下來的5天博物館行程也滿滿的,我的羅浮宮參觀記就此畫下句點。

 

橘園美術館 Musée de l'Orangerie

橘園美術館 其建築本為1853年亨利四世興建於杜勒麗花園內的橘子園,後收藏以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的作品聞名,尤以莫內於1919年完成的名作系列,因此別名為「莫內美術館」。在一樓的兩間橢圓形展廳內,展示莫內8幅大型長卷油畫系列;在地下一樓則有印象派末期至二次大戰左右的作品, 如雷諾瓦、塞尚、馬諦斯、畢卡索、羅蘭珊、莫迪里亞尼、尤特里羅、盧梭等人之作。

【橘園美術館 Musée national de l’Orangerie 】
交通:(地鐵) 1 線,8 線或 12 線 Concorde 站 ;(巴士) 24, 42, 52, 72, 73, 84, 94 到協和廣場下車
開放時間:9:00~18:00 (每週二休館)
門票:成人€9 *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免費*
官網:musee-orangerie.fr

投影片19.JPG

 

【莫內藝術巡禮III】橘園美術館

離開吵雜又混亂的羅浮宮,所剩無幾的時間只能先逛個小美術館,於是選擇附近的「橘園美術館」。從羅浮宮穿過杜勒麗花園步行走到橘園,其實這一段路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完全不覺得熱也不覺得累。相較於羅浮宮的擁擠,橘園參觀的人潮就顯得稀少,通過保全安檢後驗完票(當然也是拿PMP快速通關),即進入莫內系列的白色大型橢圓廳,透過柔和的自然光穿過天窗輕灑下來,那些大型的長卷睡蓮油畫以360度的陳列方式環繞著觀眾,彷彿置身於微風吹拂的吉維尼蓮花池旁。
投影片17.JPG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莫內計畫以巨幅睡蓮的寧靜和祥和的氣氛期許和平,他願意捐出畫作,但條件是政府能夠找到一個適合的展示場所,讓參觀者能夠在自然的日光下欣賞畫作。如今的橘園也忠實地呈現出莫內想要的在自然光欣賞畫作的想法,這裡不需要成為一個熱門的景點,因為觀眾不多的欣賞空間才能體會出靜靜地、冥想式的賞畫氛圍。
看著莫內晚年系列的筆觸、色彩,想像著當年正受白內障眼疾之苦的他,是如此的用心、用力的創作著。在戶外架著畫架、由旁人(女兒)在調色盤擠滿排列好的顏料,看著蓮花池靠著"印象"一筆一筆的堆疊顏料,充滿寧靜感、深度感、空間感的一幅幅,印象派的創始者從一而終的創作,成就了他集大成的晚年之作。這些,能不感動人嗎?

投影片20.JPG

投影片21.JPG

投影片22.JPG

投影片23.JPG

投影片24.JPG

投影片25.JPG

投影片26.JPG

 

使用PMP的第二天雖然只有到羅浮宮及橘園美術館,但仍覺得安排參觀的時間不夠,因為藏品太多無法一次看完。直到橘園18:00休館,不想走回地鐵站的我們,看到83號公車也可以到達住宿的地方,當下決定坐公車回家。不過在巴黎坐公車的經驗也只有這一次,雖然上車很方便(不像地鐵站要走一段路)但卻在市區繞來繞去,在車上就昏昏沉沉的,而且隨時要注意下車的站牌。

投影片18.JPG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 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整理幾年前的法國自助旅行紀錄,再度神遊法國!)

法國自助旅行Day4、Day5
旅行日期:2018/05/05~05/06
旅行地點:巴黎---吉維尼---盧昂---勒阿弗爾---巴黎

 

1.jpg

出國前一個月才決定這段輕旅行,於是趕緊上網訂火車票,因為票價與當日購買差很多。
這段諾曼第旅行主要是走印象派畫家的足跡,尤其是以莫內為主要的行程,莫內晚年居住地吉維尼、莫內在盧昂大教堂前作畫、莫內早年在諾曼第海港受到尤金布丹的啟發,這些都是吸引著我前往朝聖的地方,凡走過必會在心裡留下深刻的記憶,親自體驗這些景點對於他們的作品會有更深的感動。
這段諾曼第旅行很順利地走完,當然有些景點想去或沒時間逛而留下遺憾,有些不完美。

 

巴黎聖拉札車站 Gare de Paris-Sanit-Lazare

車站位於巴黎西北部的第八區,是巴黎第二繁忙的鐵路車站(僅次於北站)。建於1837年路易‧菲利浦一世,隨著法國第一條鐵路--聖日耳曼線通車而啟用。
莫內於1877年在此創作一件作品,同年的第三次印象派畫展中,莫內展示了7幅描繪聖拉札火車站及其周邊場景的畫作。

slide image

 

原訂巴黎到費南(Vernon)的班次是08:07,結果到了車站發現因罷工被取消了,詢問月台上的服務人員,她說我們的車票可以搭其他時間的班次,幸好每隔30分鐘就有一班車。
拿出在台灣就已印好的車票刷條碼進了月台,順利地坐上車。(法國火車票的使用方法是,預先列印出車票或手機的QR碼,進站刷條碼、無座位自由入座,出站時也無須驗票,但列車長會隨時來查票,沒票上車會被重罰!)

2-3.jpg

2-2.jpg

 

〔如何前往吉維尼小鎮〕

吉維尼位於巴黎和盧昂之間,沒有直達火車,最近的火車站是費南(Vernon)。

先從巴黎聖拉札車站(Gare St-Lazare)坐火車到費南(Vernon),再從那裡坐觀光車去吉維尼(Giverny)。

吉維尼(Giverny)觀光車

從巴黎坐火車到費南(Vernon)大約1小時,一出車站便有輛觀光車停在車站門口,帥氣的司機主動向我們招攬,其實只要是從車站出來的觀光客應該都是要前往吉維尼的。
觀光車(來回€8)短短20分鐘路程,車上撥放著英語及法語的導覽,似懂非懂地聽著導覽再看看手上的觀光導覽圖,其實也是一種旅行的經驗。
前往吉維尼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應該就是坐觀光車,當然如果時間較充裕也可以租腳踏車前往,只是到處都是鄉間小路而且也還有坡度的,還是坐車較舒服囉!

2.jpg

造型可愛的火車頭觀光車

3-2.jpg

 

觀光車司機兼招攬賣票,自由上車入座,遊客不多,所以通常一組人可單獨坐一車廂

3.jpg

觀光車先駛過費南小鎮後再往吉維尼方向,車上播放著聽不懂的法語導覽。

3-1.jpg

 

Giverny吉維尼小鎮

吉維尼(Giverny)位在巴黎西北方約70公里處上諾曼第省,這個小鎮因莫內而遊客絡繹不絕,晚年的莫內故居及莫內花園,完整地保留在世人面前;更因莫內而有一個"印象派美術館",讓這個充滿綠意盎然、風情純樸的小鎮,變得多了一份藝術的成分。
吉維尼小鎮面積真的不大,下了觀光車通過地下道即是吉維尼的主要街道Rue Claude Monet,主要的景點都在這條街上。短短的幾百公尺,沿途的每棟建築、窗台的裝飾、花草的點綴,都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照片,還沒走到莫內花園我就已經拍了不少照片了。
slide image
4-2.jpg
4-4.jpg
4-3.jpg
4-5.jpg
 

 

【莫內藝術巡禮I】吉維尼-莫內故居-莫內花園

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Oscar-Claude Monet 1840-1926)莫內記錄法國鄉村的野心使他採取了多次繪製同一場景的方法,以捕捉光線的變化和季節的流逝。從1883年起,莫內居住在吉維尼,在那裡他購買了房屋和地產,並開始了一個大型的美化項目,其中包括了之後成為他的作品的主題的蓮花池。 他從1899年開始畫睡蓮,首先是以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後來又用20年的時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

4.jpg

 

4-6.jpg

 

入園票價為:成人9.5歐元;孩童或學生5.5歐元;小於7歲的孩童免費。

4-7.jpg

 

拿到兩張不同的門票

4-8.jpg

◎莫內故居(La Maison)
莫內在1883-1926年晚年居住處,故居底層為起居室、廚房、餐廳及小書房。一樓則是莫內和妻子愛麗絲各自的房間,起居室裡牆上掛滿不少莫內在吉維尼監所畫的畫作以及他的朋友雷諾瓦、塞尚等所送的作品。此外,還有莫內從1871年開始收集的日本版畫。

4-1.jpg

4-10.jpg

4-9.jpg

 

 

4-16.jpg

4-15.jpg

4-14.jpg

4-17.jpg

4-11.jpg

 

莫內蓮花池旁的日本橋上開滿了紫藤花。倒映在湖面上的倒影,成為莫內晚期創作的靈感。

4-12.jpg

在紀念品區販售著以莫內作品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喜愛莫內的我當然也要買一些犒賞自己。

4-13.jpg

 

吉維尼印象派美術館(Musée des Impressionismes Giverny)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印象派逐漸在畫壇上嶄露頭角,當時有許多美國印象派畫家慕名前來法國,跟隨印象派導師的行列來到吉維尼作畫。由泰拉(Daniel J.Terra 1911-1996)一手促成,並於1992年落成的『美國美術館』收藏了百幅約40名美國印象派畫家的畫作,由此可見證吉維尼在印象派浪潮的地位。2009年正式改名為『印象派美術館』並定期舉辦印象派相關畫展。

4-19.jpg

走出莫內花園後加緊腳步前往『吉維尼印象派美術館( Musée des Impressionismes Giverny)』,只是遍尋不著美術館的入口,原來隱身在門前這片開放的庭園,經過時還以為是間餐廳呢!進到美術館已剩下不到1小時可參觀,因為要趕坐觀光車回費南車站,幸好參觀人潮並不多,可以快速瀏覽作品。主要收藏都聚焦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知名印象派畫家,所以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很輕易地分辨出畫家的畫作,但最令我印象深刻又深深受到感動的是庫爾貝的兩件花草畫,只是館內禁止拍照,所以到了紀念品區不買莫內的作品而是兩張庫爾貝的花草明信片。

4-21.jpg
 

這次美術館的特展主題是與日本版畫浮世繪有關,1860年代中期,第一批西方藝術家如竇加、惠斯勒、梵谷、莫內等人發現了這種不同於西方藝術的審美觀,所以在展覽中敘述了日本版畫浮世繪與漫畫如何影響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家。

4-20.jpg

 

Vernon費南車站

從吉維尼坐觀光車回到Vernon費南車站,又再次受到罷工影響而班次取消的考驗,原定的車票發車時間是15:07,取消班次後結果要等到17:07才有一班火車前往盧昂,這讓原本計畫的行程嚴重受到影響了。

4-22.jpg

讓站務員改了車票後,多出來的兩個小時只好在費南這個小鎮閒晃,原本想吃點東西的,但附近可以吃的東西又好少,只好學起法國人坐在街旁的咖啡廳點飲料喝,吃手邊帶來的零食。坐了一會,才發現為何法國人喜歡坐在有太陽的地方,因為雖然現在是溫暖的五月,但沒有陽光的地方還是會覺得有點涼意。

 

Vernon費南車站內掛滿印象派畫作的廣告,尤其是庫爾貝的那兩件小花小草畫,以及大門的玻璃門有著莫內的肖像畫,讓這個小小的車站充滿藝術的氛圍。

4-24.jpg

 

 

Rouen盧昂-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城

Rouen盧昂是法國西北部城市,諾曼第大區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市鎮,也是上諾曼第大區的首府。
盧昂是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城,在歷史上是中世紀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自高盧-羅馬時期起便已成為塞納河下游的中心城市,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法蘭西民族英雄聖女貞德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廣場在此就義,在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被損毀,後在戰後重建中基本保持原樣。當地代表性的建築包括盧昂聖母大教堂、聖馬可魯教堂、聖旺教堂、大時鐘、盧昂主宮醫院(又譯「盧昂神學院」)等。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因為在費南的火車班次延後2小時,造成在盧昂的時間縮短了,所以還沒下火車便開始google"盧昂大教堂",因為在盧昂停留的時間只有一小時(要趕19:08火車前往勒阿弗爾),至少這個景點一定要走到。只是沒想到一出車站,車站前看似平坦筆直的大馬路,卻是有斜坡的,去時下坡路段但回來時是上坡路而且因時間緊迫只能快走加小跑步,才能趕得上火車。以至於在盧昂的其他景點或教堂就完全捨去,大笨鐘附近的熱鬧街區也都無法停下腳步好好逛逛,但遇到法國大罷工還能走完行程,算是幸運的了。

 

5-3.jpg

【莫內藝術巡禮∥】盧昂聖母大教堂 Rouen Cathedrale Notre Dame

盧昂聖母大教堂 Rouen Cathedrale Notre Dame也稱為盧昂主教堂,為天主教盧昂總教區主教座堂。1063年,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統治時期開始興建。1200年一場大火付之一炬。現在看到的外貌是從1202到1880年曆經好幾百年不斷整修與擴建的跨世紀建築。
為法蘭西哥德式教堂的經典代表建築,教堂正面左側的聖羅曼塔(Tour St-Romain)建於12世紀,屬於創新的羅馬式風格;右側的奶油塔(Tour de Beurre)建於15世紀,使用大量鵝黃色石塊,塔頂擁有56個大鐘,並以八角形黃冠圖形作為裝飾;鐘樓尖塔高達151公尺,在1876到1880年間為世界最高。它現在仍然是法國最高的教堂尖塔。

****************************************************************************************************************
第一眼看到這個教堂,被它那石造結構下的的雄偉給震撼到;被它那高聳天際的尖塔給震服,在盧昂大教堂底下的我是如此的渺小。對於從吉維尼來到盧昂作畫的莫內在創作當下有何感受?同一主題的描繪、同一角度的構圖,在不同時間的光線下,為何如此吸引他反覆畫了近30幅作品?

5-8.jpg

 

5-5.jpg

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肋狀拱結構,使教堂空間更為高聳無限向上延伸,更顯得人類的渺小。

5-4.jpg

5-10.jpg

5-9.jpg

 

大鐘樓  融合哥德式與文藝復興風格的雙面拱門,高掛在上的大鐘樓從1527年開始就肩負起報時之責,是歐洲最古老的機械鐘之一。

匆忙離開盧昂大教堂前往車站時,時間只能讓我抬頭隨手一拍這個大鐘樓,而無法悠閒地欣賞或逛街。

5-7.jpg

回車站的途中,看見的另一哥德式教堂,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尖型拱門飛扶壁,在這裡看得更清楚,只是趕路中的我們無法停下腳步走進教堂裡。

5-6.jpg

 

前往La Havre勒阿弗爾

在盧昂坐上19:08的火車,車票上竟然有座位喔,可能不是熱門的觀光路線,路程不遠而且乘客不多。抵達勒阿弗爾站已是晚上20:00,google一下今晚住宿地Hôtel Les Gens De Mer (勒阿弗爾波彭斯萊斯讓德馬爾酒店)發現從車站走要花30分鐘,當下又餓又累的我們決定先吃晚餐。

6-2.jpg

一出車站便發現這是一個很安靜、很乾淨的城市,但車站前並沒有想要吃的食物,約莫走了10分鐘,在街道轉角看到一間燈火通明, 而且裡面也有用餐客人,La Hacienda是一間美式漢堡披薩店,那就決定在這裡解決晚餐。菜單上有法文及英文,再看看鄰座的客人用餐情形,所以點了一個香菇起士披薩及牛肉漢堡餐,餐點都是現點現做的,尤其座位後方就是烤披薩區,可以看到廚師製作披薩的情形,店內氣氛不錯,很舒服,沒有吵雜聲。可能肚子餓了,餐點都特別好吃,披薩皮Q餡多,上面有三種以上的起士乳酪,每種口味都不一樣,其中有一種應該是酸乳酪,口味滿特別的,另外還附上一瓶油醋醬可以沾披薩;而牛肉漢堡的分量很大很滿足,不過旁邊的薯條就不怎麼樣了。2人因不想浪費而吃得好撐好撐,雖然消費比台灣貴上許多,但現在回想起來,這算是平價的價位了。
吃飽喝足後再往下榻處前進,順便當作飯後運動,因為規劃2天1夜的行程,所以輕裝出門,帶著簡單的背包走在這個被列入世界遺產重新打造的新城市。

6-3.jpg

6-4.jpg

6-5.jpg

6-6.jpg

 

La Havre勒阿弗爾-2005年登錄世界遺產《-重新打造的勒阿弗爾市》

勒阿弗爾(Le Havre)為弗朗索瓦一世於1517年設立的商港,用以取代Harfleur翁弗勒港。17世紀樞機主教Richricheu和路易十四時期進行了擴建和設防,在18世紀後期適應路易十六時期的大型船隻成為東印度貿易國際港,在19世紀中葉的拿破崙三世時期進行了進一步改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四分之三的建築被摧毀。1945~1964年間由建築師奧古斯都‧佩雷(Auguete Perret)重新規劃進行建設。2005年登錄世界遺產《重新打造的勒阿弗爾市》

自1970年代初以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港口已得到了廣泛的擴展。勒阿弗爾(Le Havre)是法國僅次於馬賽的第二個港口,並且是巴黎的出口港口(深水航船的海上碼頭)。 1976年,在勒阿弗爾北部的Antifer開設了深水石油港口。現有港口的重組為乾散貨和集裝箱創建了專門的設施。大部分運輸是進口,主要是原油。其他港口功能還包括前往英國和愛爾蘭的船舶修理和渡輪服務。直接與港口相連的大型工業區是煉油,石化,化學,汽車,水泥和航空零部件工業的所在地。服務和行政功能也得到了發展,包括一所大學和一個不斷發展的旅遊業,部分地基於遊艇港和聖阿德斯的度假勝地。
7-1.jpg
 
由於訂的旅店並未包含早餐,早上退房後就先找找吃的東西。走出門口就看到對面有假日市集,市集廣場並不大但應有盡有,有熱食、烤鴨、麵包、蔬菜,還有不少是賣服飾的,我們選擇一攤賣可麗餅的,有甜的(加果醬、巧克力)、有鹹的(加香腸或肉類),因為不知道口味如何所以只買一份巧克力口味,一份2.4歐,皮是軟軟的,不像台灣的是脆的,所以比較像是蛋捲餅,但其實不太好吃ㄟ。

 

 

7-3.jpg

步行前往"聖約瑟夫教堂"(St.Joseph Chuurch)勒阿弗爾市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城市中最醒目的建築,早上9點其實教堂裡還沒有出現信徒或遊客,不過因為是周日下午就出現不少信徒上教堂做禮拜。

8-2.jpg

之後隨意地拍照走走後再步行到港口邊,看到一艘艘的帆船停在岸邊,印象派先驅尤金.布丹(Eugene Boudin 1824-1898)的海景畫作突然浮現在腦海,晴空萬里的天空、安安靜靜的城市,步道上有人跑步、有人騎腳踏車,只有我們2人向觀光客一樣邊走邊拍照,走進遊客中心拿旅遊資訊DM、買了張明信片、詢問前往車站的方式,才知道可以坐電車前往。

7-7.jpg

勒阿弗爾市的電車是市區主要的交通工具,雖然城市並不大,但有些景點還是坐電車比較方便、省時。

7-4.jpg

由於我們預計可能只坐1~2趟電車,所以在候車站的售票機選擇買單次券 €1.7

7-5.jpg

電車形式就像在台灣的輕軌,只有四節車廂,可能是周日而且大部分是當地人,所以乘客很少。

7-6.jpg

坐上電車(單次券€1.7)回勒阿弗爾車站,原計畫是要坐巴士前往翁弗勒Harfleur城市看最古老最大的木造教堂"聖卡瑟琳教堂"以及造訪"布丹美術館"。結果發現一天僅2班巴士,而且要等到下午2點才有車,我們又捨不得花錢坐計程車,只好改遊勒阿弗爾,於是再坐電車回港口再步行前往"馬爾羅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André Malraux Le Havre MuMa)觀畫。

 

聖約瑟夫教堂(St.Joseph Chuurch)

勒阿弗爾(Le Havre)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完全被摧毀,聖約瑟夫教堂(St.Joseph Chuurch)作為5000名平民因戰爭而喪生的紀念物,始建於1951年,1957年完工,是戰後城市重建的重要精神建築物。被稱為「鋼筋混擬土之父」的建築師奧古斯都‧佩雷(Auguete Perret)所設計建造。用5萬噸的混擬土完成之作,高達107公尺的八角型燈籠塔成為最著名的標誌之一;6500塊彩色玻璃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照亮了教堂的內部。
作為復興城市的象徵,這座教堂成為二十世紀建築的傑作,歐洲重建的標誌。除了重要活動慶典之外,教堂每天10點至下午6點開放供遊客參觀。

8-1.jpg

這個戰後的教堂有別於一般傳統歐洲教堂,奇特造型的外觀、利用鋼筋混擬土建造、彩色鑲嵌玻璃不見聖圖像。尤其門口上方的十字架更令我印象深刻,遠看像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樣子,但近看才發現是利用槍管的鋼鐵材質所組合成,我想一方面也是作為戰爭的紀念吧。

8-3.jpg

教堂內部以鋼筋混擬土為主要結構基礎,中間色調的牆面、幾何圖形的彩色玻璃窗,使得教堂像是日式禪風的沉靜氛圍。

8-5.jpg

 

8-6.jpg

外觀有著高聳的尖塔,內部卻是佈滿幾何圖形的彩色玻璃窗,不見傳統的聖經圖像或花紋圖案。

8-4.jpg

 

安德烈‧馬爾羅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André Malraux

位於勒阿弗爾的現代美術館,由作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於1961年創立,有別於傳統的封閉式博物館,目的是開發與海洋環境和諧的靈活空間。由玻璃和鋼製成的光滑透明的組件,放在混凝土墊板上。鋁百葉窗葉片安裝在屋頂上方,由工程師讓·普羅維(JeanProuvé)設計,可控制建築物的自然光。 Le Signal 是亨利·喬治·亞當斯(Henri Georges Adam)的混凝土雕塑,構築了景觀的一部分,並強烈強調了港口入口處建築物的情況。
該博物館收藏了過去五個世紀的藝術品,印象派繪畫收藏是法國第二大藝術品,僅次於巴黎的奧賽博物館。有莫內(Claude Monet)和其他在諾曼底生活和工作過的藝術家的畫作。有柯洛(Camille Corot),尤金布丹(EugèneBoudin)(世界上收藏最多的作品),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竇加(Edgar Degas),馬奈(ÉdouardMa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高更(Paul Gauguin),西斯利(Alfred Sisley),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塞魯西耶(Paul Sérusier)和Édouard Vuillard。 Henri Matisse,Albert Marquet,Raoul Dufy,Kees van Dongen,FernandLéger,Alexej von Jawlensky和Nicolas deStaël等藝術家的作品也很好地代表了現代藝術。

9-2.jpg

原本計畫是要前往翁弗勒的布丹美術館,因交通因素取消行程而來到這個美術館。今天正逢周日,所以是免費參觀,也很幸運地來到收藏布丹作品最多的美術館,果然沒有令我失望,2樓展廳有一大片牆都是布丹的作品,除了大部分是海景外,還有一些動物、靜物畫等。雖然作品的尺寸不大,但每件作品都可以看出是在戶外寫生速寫而成的,難怪他會被視為印象派的先驅。當然印象派的大師作品在這裡也能看的到。而一樓的作品主題似乎都與大海有關,建築物面對著諾曼第大海,大片的玻璃窗讓整個空間明亮起來。
如果,當時莫內與布丹並沒有相遇,那不知道後來會不會有印象派的誕生?

9-1.jpg

一樓展廳展示著有關海洋主題的作品,面對明亮的自然光線,很舒服地慢慢欣賞。

9-3.jpg

 

二樓有一大片牆都是尤金.布丹的油畫作品,彌補了沒去成翁弗勒的布丹美術館的遺憾。

9-4.jpg

9-5.jpg

9-6.jpg

美術館旁的人行道上,開滿了白色的小雛菊,不禁令我想到在吉維尼印象派美術館看到的庫爾貝作品。

7-8.jpg

港口邊一件高大色彩鮮艷的公共藝術品吸引目光,走進一瞧,竟是一個個貨櫃堆疊成。

9-7.jpg

下午經過一間烘培屋,買了一條法棍解決午餐,可能真的很餓覺得很好吃,於是再折返買了兩條帶回巴黎。

7-9.jpg

坐電車再度回到車站等16:59的火車,拿出原本印好的車票到服務窗口確認我們的車次沒問題(怕罷工影響),站務員很好心的幫我門重新列印出電子車票,終於有張正式的車票收藏了。

9-8.jpg

9-9.jpg

9-10.jpg

9-11.jpg

9-12.jpg

回到巴黎已是晚上19點,天色還很亮,但一心想回趕快回宿舍的我們,就提早結束這天的行程。

(未設定內容)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4/09  我在阿里山 賞櫻

 

每年3~4月 一直都是台灣年度賞櫻時期,2020 阿里山櫻花季已接近尾聲,趁機來賞花吧.

阿里山的櫻花種類多元,其中以吉野櫻的數量最多也是最早綻放,宣告春天的到來,其他如台灣山櫻花、八重櫻、寒山櫻、富士櫻、牡丹櫻以接力的方式陸續綻放,最晚出現的重櫻如普賢象櫻,在櫻花季的尾聲盛開,迎接最後的訪客.

 

看完日出,徒步走下山,公路旁只剩幾株正面臨盛開後逐漸落下桃紅色花朵的台灣山櫻花.撿了一朵起來放在路旁的水泥塊上,用相機記錄它最後的美麗!

6.jpg
 

前往對高岳觀景台的木棧道旁,一株山櫻花正開滿桃紅色的花朵也正長出翠綠色的葉子,紅與綠的組合點綴著山景.

7.jpg

8.jpg

山櫻花:別名台灣山櫻花、緋寒櫻、緋寒櫻、薔薇科梅屬.

 為台灣原生種,能適應較暖和的氣候與低海拔地區,是台灣分布最廣的櫻花樹種,也是全世界需冷性最少、花色最為濃豔的品種。 特色為花朵呈現濃紅色、單瓣、吊鐘型,對環境、土壤的適應性強,從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高山都能存活,是台灣春季重要的觀賞樹木。

 

除了在跨年或特別活動時,才會出現人潮的對高岳觀景台,其實這裡也是觀賞日出、雲海的好地方喔!

9.jpg

對高岳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因東邊與日人稱作「新高山」的玉山遙遙相對而得名,林管處以阿里山森林鐵路所淘汰的枕木和火力發電廠的煤渣為路基,沿稜線鋪設了1800多階的步道,坡度起伏稍大,一路穿梭於森林之間、直達山頂。

 

今日無其他遊客一起到訪,空蕩蕩的對高岳平台上,才可以讓我盡情的對著地上小小花朵拍照!

11.jpg

12.jpg

 

沿著公路轉到祝山觀日步道再往下走,走完全長890m的祝山觀日步道,四周都是高聳的樹木,吸取了不少芬多精.回頭拍了一下入口處,終於走完幾乎都是木階梯的祝山觀日步道.

14.jpg

 

就在入口處旁,就看到小邊坡上開滿了台灣一葉蘭.之前來阿里山時都不曾如此關注它,原來它的真面目就是這樣喔!

15.jpg

16.jpg

 

抬頭一看,原來身旁就有一株開滿粉紅色的櫻花樹,不過旁邊沒標示櫻花品種,只覺得開得很美!

尤其由下往上拍,藍天當背景、蜿蜒的樹枝穿插在花叢裡,讓粉紅櫻花格外搶眼.(應該是高砂櫻,只是沒標示所以不確定)

17.jpg

18.jpg

 

沿路隨手拍的櫻花,有紅、有白,點綴在充滿綠意的步道上.

19.jpg

 

傳來一聲鳴笛聲,提醒著火車即將經過,讓我有時間反應並拍到火車與櫻花同畫面的鏡頭.

20.jpg

 

草坪上開滿了一朵朵可愛的蒲公英,一起迎接這個春天的到來!

21.jpg

 

阿里山派出所前的櫻花樹,早已過了花期,枝頭上正冒出新芽.記得之前櫻花季來的時候,這裡可是擠滿拍照人群的喔,因為可以捕捉到阿里山鐵路最美的畫面.

22.jpg

 

走在無障礙高空棧道櫻之道上,可以從高空鳥瞰風景,棧道上也有一些景色介紹說明,尤其看到這個標示,讓我對於這次賞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23.jpg

 

來阿里山看櫻花,當然不能錯過在 阿里山工作站前的「櫻王」染井吉野櫻櫻王被稱為阿里山櫻花群的「領頭羊」,它開花後阿里山其他櫻花才陸續綻放

所以這次看到的已是謝了花瓣、開出新綠芽的景況.

24.jpg

染井吉野櫻:又名東京櫻花、日本櫻花.薔薇科櫻屬 特色: 花朵有五枚花瓣,花色在花朵剛綻放時是淡紅色,而在完全綻放時會逐漸轉白。 命名由來:於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初期,由江戶染井村(今日本東京都豐島區)的植木造園師經由人工育種而成,隨後以奈良縣中部的日本賞櫻聖地吉野山為名。

 

在櫻王附近有棵開滿白色櫻花樹也很吸睛,因為它很高大,花又開好開滿,走近一瞧,原來它叫 大島櫻

25.jpg

26.jpg

大島櫻:薔薇科櫻屬.特色:花型大,白色花瓣、紅色花蕊,開花時有淡淡香氣,且開花時葉子也一起長 .

 

旁邊的這棵高砂櫻就顯得小巧可愛多了,身高可及的高度,可以近距離的拍攝.

27.jpg

 高砂櫻: 薔薇科。 特色:為粉紅色重瓣櫻,開花時數朵花苞聚集在一起盛開.花瓣10~15枚,花柱被毛,花苞桃紅,綻開後為淡粉紅。

 

旁邊這棵八重紅枝垂櫻,如同名字一般,樹枝下垂,花朵自然也向下開.

28.jpg

八重紅枝垂櫻:薔薇科櫻屬 特色:花粉紅色,花蕾紅色,花初開紅色,花先葉或同開放。枝條細長下垂,春芽綠色,生長勢旺,喜光,適應性廣、耐寒、耐旱,病蟲害少。為最頂級、最具發展潛力櫻花新品種之一。
 

 

沿著木棧道往回走,棧道旁的這棵普賢象櫻正盛開著粉紅櫻花,不過太高了,只能由下往上拍,樣子有點像八重櫻一樣,樹枝是往下垂的,所以還是勉強可以拍到花朵樣貌.

29.jpg

普賢象櫻:薔薇科  特色:花瓣數有30-50枚,是重瓣櫻中花瓣為多的,花梗彎曲下垂. 花苞是深粉紅, 盛開後顏色會轉淡,花與葉子一起長,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花朵裡有兩個葉化的雌蕊。  將花喻為普賢菩薩乘坐的象的鼻子,將已葉化的雌蕊前端殘留的2個花柱比作象牙,普賢象櫻即由此得名。

 

其實在7-11商店旁就有兩棵也開好開滿的普賢象櫻喔,而且高度不高,可以近距離地拍!

30.jpg

 

31.jpg

 

最後,沿路撿拾落在地上的櫻花瓣,拼湊花形,結果,還是記不得花名.

33.jpg

我想,在這次的旅行上,過程中的樂趣與發現,才是這次的收穫!!

 

 

 

 

 

 

文章標籤

JL的隨心所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